记者 | 陈杨

编辑 | 谢欣

1

继去年12月,“植发第一股”雍禾医疗登陆港交所后,近日,国内另一知名植发品牌大麦植发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。

男性的“专属需求”到越来越多“秃头少女”的选择,从脱发治疗到美学修复,颜值经济之下,国内毛发诊疗服务市场快速增长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截至2021年底,中国脱发人口约为2.67亿,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26年底上升至3.43亿元,约占中国总人口的24.2%。毛发诊疗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人民币8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人民币238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23.5%,预计将以24.5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,到2026年将达到人民币712亿元。

与广阔市场空间对比鲜明的是,2021年,国内植发服务的渗透率(即实际进行植发手术的脱发患者比例)仅约为0.25%,养固服务的渗透率约为0.81%。

大麦植发招股书显示,公司提供集问诊、诊断、微针植发、固发及养发为一体的全方位毛发诊疗服务,是业内首家提供微针植发的医疗集团。2019年至2021年(简称“报告期内”)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.47亿元、7.64亿元和10.21亿元;净利润分别为-1501.4万元,6955.8万元和6611.6万元。相比之下,雍禾医疗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21.69亿元,约为前者的两倍。

不过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按收入计,大麦植发是中国一线城市最大的毛发诊疗服务医疗集团,不过其2021年的市场份额也仅为5.2%。此外,德邦证券的研报显示,植发机构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业态为非连锁植发机构,合计达到45.6%,其次才是雍禾医疗、碧莲盛、大麦植发、新生植发等连锁植发机构,合计为23.9%。足可见行业内集中程度低,竞争激烈。

再加上不同于眼科、齿科、医美等消费医疗或重资产、或重医生,植发机构的行业壁垒较低,因此,跑马圈地、抢占市场成为现阶段各家竞争的重点。雍禾医疗2021年年报显示,公司在全国53个城市运营54家植发医疗机构。与前者相比,大麦植发差距明显。其在31个城市拥有33家医疗机构,另有4家服务机构正在建设中及有11家正在规划中。

因此,大麦植发本次赴港IPO募资的用途之一便是拓展运营网络,升级服务机构。2023年至2025年,公司计划在一线城市进一步建立三家医疗机构,并附设养护中心,并在其他城市建立27家医疗机构。

具体到业务而言,2020年至2021年,大麦植发的植发患者人数从2.76万人增长至3.27万人,平均交易额分别为2.58万元和2.47万元,毛利率分别为79.1%和74.2%。这一水平与雍禾医疗类似,后者的植发患者由5.07万人增长至5.85万人,平均交易额分别为2.68万元和2.79万元,毛利率分别为75.1%、72.7%。

不过,七八成的高毛利率背后,植发机构却普遍营销费用高企。报告期内,大麦植发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.01亿元、3.99亿元和5.21亿元,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67.1%、52.2%和51.0%,略高于雍禾医疗2020年47.6%、2021年49.5%的占比水平。

究其原因,除了拉新获客本身困难,对于植发手术来说,无论效果好坏,都难以形成复购。因此,植发机构大多将业务拓展到了低价格和毛利率、高频次的养发固发服务。

2020年6月,大麦植发开始经营养护中心。报告期内,其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非手术固发及养发收入占比增长明显,分别达到4.3%、6.9%和21.0%。养固服务患者从2020年底的3.5万人增长至2021年底的6.3万人,付费患者平均交易额由2020年的1496元上升至2021年的3380元。一体化服务加上多轮回访,大麦植发的整体复购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44.8%、41.3%及50.5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
与之类似的是,雍禾医疗于2019年起在每家机构中以“店中店”的模式设立了“史云逊医学毛发中心”。2021年,植发患者在术后继续选择医疗养固服务的转化率为44.6%,接受医养固服务后继续选择植发手术的转化率为4.4%。养固服务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3.0%翻倍至2021年的26.8%,复购率分别达到28.9%和29.0%。未来,雍禾医疗还计划将史云逊医学毛发中心从“店中店”模式升级为独立的医学毛发机构,预计在2022年将建成12至15家独立的史云逊毛发中心。

此外,德邦证券的研报指出,国内植发行业的技术进步曲线已经基本停滞,头部玩家之间的技术差异有限。相较于营销,技术投入决定了公司能走多远。不过,无论是雍禾医疗还是大麦植发,近两年的研发开支均未超过营收的1%。

在医生方面,大麦植发目前拥有180名注册医生及690名其他医疗专业人员,相当于店均拥有5.5名注册医生和21名其他医疗专业人员。雍禾医疗也是类似,截至2021年底,其拥有259名注册医生及893名护士,即店均拥有4.8名注册医生和16.5名护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