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个经不起批评的人,如果你们批评我……我就去植发。”2017年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热播时,知名演员杨幂在微博上的一句自黑,令很多网友印象深刻。出生于1986年的杨幂或许不知道,她调侃的可能正是一代人的“隐痛”。近年来,随着脱发人群增加以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,包括植发在内的毛发市场,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。而在这股热潮背后,随之而来的市场乱象也在引发关注。

谁在植发:90后成为主力

“岁月都去哪里了?”广州医生苏烈(化名)在朋友圈晒出8年前后的照片对比。照片里,他从一个发际线岌岌可危的中年大叔,“逆生长”成了头发浓密的形象。植发正是他抵挡岁月的“奥秘”。

“第一批90后开始脱发”并不是玩笑。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男性中平均每4人就有1名脱发者,其中以20-40岁男性为主,30岁左右的脱发人群比例越来越大。中国青年网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针对60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: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,近8成学生认为脱发影响学习生活。而今年1月,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《春节健康消费报告》显示,在年前购买植发医疗服务的90后,占比达到57.4%。

掐指算来,90后也开始步入“而立之年”,“秃如其来”的烦恼催生出庞大的植发市场。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《全球植发市场报告》,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.8亿美元,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4%。

“我们去年一年做了35000台植发手术,这一数字在2017年是16000多台。”在全国开有34家分店的雍禾植发总裁张玉告诉记者。2013年,雍禾植发手术量还只有1000多台,短短五年间,市场迎来快速增长,“几乎每年的手术量都在翻番。”

在张玉看来,植发市场的井喷,脱发年轻化只是原因之一。伴随消费升级、职场竞争和大众美容意识觉醒,植发这门“头等生意”前景可观。“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大家对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,植发也从功能性转向美容性。”他举例说,以前植发的客户90%以上都是男性,以28-33岁男性为主,但现在女性客户正在快速增长。“去年女性客户比例达到30%,包括修饰发际线、定做美人尖等等,这在以前不敢想象。”除此之外,老龄客户的需求也不容忽视。“我们年龄最大的植发客户已经70多岁。”

资本入局:快速发育的植发市场

今年3月,著名球星C罗以2500万欧元巨资入股葡萄牙一家大型连锁植发机构,并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出旗舰店,引发一波关注。据外媒报道,每次植发的费用在3000-6000欧元之间。球迷不得不感叹C罗的投资眼光,同时也纷纷调侃他要感谢昔日曼联队友鲁尼带来的“灵感”——这位1985年出生的英格兰球星,早在20多岁就因为秃发引起关注,从2011年开始更是数次花高价植发成为头条话题。

敏锐的资本确实嗅到了植发市场的商机。媒体报道,2017年和2018年,雍禾植发和碧莲盛两家机构分别获得3亿元和5亿元的融资,助推植发这项“头上生意”掀起热潮。

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中国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脱发,约有2亿人群受脱发问题困扰。而随着更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的90后涌现,植发市场的前景更加可期。有数据显示,2017年,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,未来几年植发及相关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或达500亿-1000亿。

“‘明星效应’,加上现代人快节奏生活、工作压力等带来的脱发烦恼,让资本看到了未来空间。”张玉表示,在他看来,目前100个脱发人群中,选择植发的不到3人。而相对于整个毛发市场来说,植发市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“毛发市场不比整形市场小,植发只是治疗脱发的一种手段,此外还有药物、理疗、养发、护发、假发等等,毛发产业链是资本更为青睐的市场。”据悉,雍禾植发在拿到融资后,全资收购了英国健发权威品牌“史云逊”,实现从植发市场向毛发市场转型。“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”。

行业痛点:植发医生何处寻

自1997年植发技术引入中国,植发市场至今不过20来年的历史。和其他医疗美容一样,植发服务的是健康人群或者亚健康人群,满足的是人们在审美方面的心理需求,属于消费医疗,医保不覆盖,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对此并不重视。

业内数据显示,在目前植发行业的版图中,全国连锁机构市场份额占比约35%,各省市当地的植发机构占有30%的市场,整形美容机构拿走25%,剩下只有约10%的份额才属于公立医院。

“植发的技术门槛其实不高,很多三甲医院不愿意去做,因为一台植发手术耗时7-8个小时,一个医生要配备五六个护士团队作战,是个纯手工的苦力活。”雍禾植发总裁张玉坦承,缺少符合资质的医生,成了制约植发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。

公开资料显示,2014年年底,全国性的植发行业协会才正式成立。截至目前,该协会注册从业人员只有300多人。

与此同时,植发医生的收入也水涨船高。业内人士透露,“在2005-2006年时,一个月2-3万元就可以养一个植发医生,但现在植发医生每月平均工资去到七八万,有的名牌医生甚至年薪达到200万以上。”

昂贵的纯手工,能否用机器替代?张玉的观点是否定的。两年前,雍禾曾经引进美国的植发机器人阿尔法,售价600多万的机器人,每开机一次就要花费一万多元支付一次专利权,价格昂贵。而与熟练的中国医生相比,阿尔法机器人的速度并没有明显优势。

市场隐忧:低价竞争背后的风险

有过植发经历的广州人李先生告诉记者,他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,“感觉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有些不规范,让人担心。”

李先生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。据印度媒体报道,印度一富商在做了12个小时植发手术后,出现呼吸困难而紧急送医,最终医治无效死亡。警方称,其死因是过敏性反应引发的器官衰竭。

虽然不算高风险的手术,但植发过程保证无菌环境、医生应该有整形外科或皮肤科医生资质,都是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。

中德毛发移植整形医院院长、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副会长徐霞曾对媒体表示,她遇到过一个患者,在初次植发失败后,又接连做了六次修复,造成后部资源亏空,再无挽救的余地。

千亿市场背后已现隐忧,如植发机构良莠不齐、乱象丛生,一些不正规植发机构和美容院也紧跟潮流,不仅植发环境和器械消毒不到位,就连执业医生都不具备。

“有的美发师也去学习植发,非法行医的问题会搅乱这个市场。”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,植发市场亟需监管。

此外,植发费用也是备受争议的问题。据悉,相比国外动过动辄数十万的价格,国内植发均价在3万元左右。正规植发机构费用与移植毛囊数量成正比,明码标价。但一些小机构低价诱导脱发患者入局,然后借助过度包装植发技术抬高价格,虚报种植毛囊数量等增加植发费用,这种行为一旦发生,患者也很难维权。“低价6800元包干,连成本都不够,最后伤害的只能是消费者和植发市场的声誉。”

业内人士呼吁,民营机构主导的植发行业,热潮背后,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。【记者】严慧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