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,第一批90后也已经开始植发了。这一玩笑和现象的背后,其实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——植发业。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《全球植发市场报告》,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.8亿美元,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4%。
更细节的数据显示,中国男性脱发发病率高达21%;2015年到2017年,植发相关的搜索数量增长了114%;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7亿元;未来几年植发及相关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或达500-1000亿。
成立于2005年的碧莲盛,是中国最早一批涉足植发行业的初创公司,以连锁直营模式做线下植发机构,目前已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了23家直营分院,进行过数万例无痕植发手术,年营收数亿元。今年年初,获得了华盖医疗基金牵头组成的投资联合体5亿元战略投资。
植发技术1997年进入中国,很多小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至今仍有不少公公司、品牌入局,虽然客单价多在万元以上,但行业盈利者寥寥。原因之一即是行业营销成本居高不下。艾瑞咨询此前的报告显示,目前植发行业营销手段单一 ,约70%的营销费用投入到了竞价广告中。
与目前市面上诸多公司重点投放竞价广告、地铁广告不同,碧莲盛植发将营销的重点放在互联网上的内容运营。CEO刘争告诉36氪,当前消费者日益理性,在看到广告后往往会搜集资料辅助决策,碧莲盛希望通过大量相关内容的建设和运营,完成用户教育,提高销售转化,降低营销成本。36氪也从一名做过植发行业尽调的投资人处证实,现阶段碧莲盛在营销成本上优于竞品。
人力成本是植发行业前两大成本之一。虽然植发手术听起来简单,但一般手术需要1名医生加多名护士花费约5~8小时时间。这也意味着所有的销售转化都需要相应的医护团队承接,医护团队的培养是其扩张、发展的必须要素。
碧莲盛表示,具体的服务流程上,一般由医生负责毛囊提取这一关键环节,由护士完成清理、种植两个环节。公司重点拓展吸纳有多年经验的医生,目前全国有23家线下店,目前医生的流动率不到5%。
高营销投入、高人力投入,就意味着这个行业非常适合连锁化经营,以此来摊薄营销投入,并通过医护人员的调度应对服务量的峰谷变化,目前基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。与行业内的诸多公司不同,碧莲盛采用了“一城一店”的连锁开店策略。之所以选择这一策略,主要是因为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术,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去城市的“总店”就医。
在城市的选择上,碧莲盛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,但出于商业考量不愿对外具体公开。目前来看,植发的客单价多在1-3万元以上,植发人群多为25-28岁的男性,近年来年轻修复发际线女性用户增加,因此一二线城市的付费能力要更强。现阶段,碧莲盛的23家分院主要开在一二线城市。团队计划,今年将扩张至约30家,未来三五年内将扩张至50家。在店面的选择上,碧莲盛的店面会选在交通便利但并不是十分市中心的区域,以此控制一部分成本。关于具体的店面的规划与设计,因为涉及商业机密,暂不方便对外公开。
对于连锁行业,管理模式也往往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。碧莲盛将组织架构主要分为服务和营销两条线,分别由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负责。这样做的可能的好处是,避免过度营销、不注重医疗质量而造成用户口碑下降或者产生医患纠纷,也同时可以降低退费率(一般医美行业用户不满意就可以申请退款)。碧莲盛告诉36氪,目前公司的退费率不足1%。据36氪了解的信息,不足1%的退费率远低于医美行业的平均水平。
植发行业经过十几年发展,目前基本上已经形成碧莲盛、雍禾等第一梯队玩家; 科发源等第二梯队玩家在积极资本运作。近年来,随着植发行业每年以翻倍的业绩发展,也吸引了大量的新玩家入局,近期诸如新生等品牌快速发展。碧莲盛采用的是相对稳健的扩张策略,是否意味着留给竞品时间窗口?
刘争认为,首先,当前植发市场规模或在百亿量级,各家的体量都还很小,目前市场可以容下多家公司;其次,植发是“手术”,虽然国家暂时未公布相关的资质要求,但新玩家入局还是需要获得一定的牌照,加上医生护士团队的培养,很难快速扩张;再次,接下来随着行业竞争激烈,排位相对靠后的公司之间价格战不可避免,很可能造成一批公司难以支持下去,也会留给碧莲盛收购机遇期。
虽然植发行业客单价不低,但往往消费频次低。未来,碧莲盛也有计划围绕“头发”拓展产品和服务,如养发、疗发、相关药品等。
一定程度上来看,连锁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投入,对资本的依赖程度高。碧莲盛曾于2018年初宣布获得华盖医疗基金牵头组成的投资联合体约5亿元投资。去年下半年,竞品雍禾植发也宣布获得来自中信产业基金注资,业内信息称融资金额或在3亿元人民币左右,2017年投后估值约在5亿元左右。
现阶段,碧莲盛公司总人数在1000人左右。创始人刘争此前曾在戴尔、金山任职,做营销相关工作。